日前,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的最后3条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预计今年内可全面投产。“企业可因此新增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张晖透露,该项目生产的蜂窝陶瓷产品意义重大,“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将减少因柴油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在宜兴,一批与非金属化工机械厂一样的“实力派”企业正瞄准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力量,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宜兴制造”武装“智慧大脑”。据了解,截至目前,宜兴企业共承担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42只,数量领跑全省县级市。“十二五”期间立项的17个项目,不仅斩获了40多项发明专利,而且新增销售20多亿元,实现了1元投入带动近3元产出的效益。
企业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好比是一只“猛兽”在追赶“猎物”,考验着企业的实力和洞察力。亨鑫科技是天馈行业中第一家实现向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型的企业,“2013年4G牌照发放,若把产品延伸至上游做通信天线,是个最佳选择。”企业总工程师刘中华坦言,“但盯住这一市场的企业并不止亨鑫一家,靠什么取胜?”早在2010年,亨鑫科技就对4G天线项目进行了战略部署,在三年里完成了其他企业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开发的天线产品在一些关键指标上领先同行。另外,企业分析,由于现有的天馈业务模式是各类厂家分别提供产品,由运营商或集成商到站点集成,受现场施工的条件限制等影响,合格的产品未必能组成合格的天馈链路。亨鑫提出用一系列解决方案来帮助运营商解决用户体验难题,不但提供产业链产品定制,而且提供技术指导、安装指导等后台服务。提前布局与模式创新让亨鑫在2013年摘获了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天线类产品年销售额已从三年前的2000多万元上升到了去年的8000多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出的现实生产力,为企业加了一剂“燃料”,助推企业“登高”。博大环保负责人陈效新饶有兴致地跟记者介绍说,“今年已是企业第二次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且研究项目‘发源’于第一轮。”2007年,博大环保调整发展战略,凭借“微生物处理”这一特殊技能,拿下了油田废水处理领域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过三年实施,共斩获2.2亿元销售收入,比预期高出近50%。得益于这一轮的科研实战,博大再次在其中发现了科研突破口。“处理设备中要用到的一款膜长期依赖国外进口,若对其进行国产化,可以减少200多万的成本。”陈效新透露,基于第一轮的技术积累,这次的研究得心应手。仅在去年,该项目就申请到20多项专利。目前,项目工艺已在国内10多个炼化厂进行了30多个现场试验,不仅能耗低、耐冲击,而且处理出水也优于国家水质排放标准。